“逆向”的直腸癌術能“保肛”

文章來源:浙江工人日報 作者:王艷 鄭菁菁 點擊數(shù):4911 更新時間:2017-12-06

  直腸癌生長的位置越接近肛門,保肛的難度越大,就意味著患者可能永遠失去自主排便功能。近日,衢州市人民醫(yī)院肛腸外科團隊,首次成功實施了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,為患者保住了肛門。
  原來,66歲的朱女士因為大便次數(shù)增多、腹瀉、便血一個多月,去做了腸鏡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直腸里有一個腫塊,而且距離肛門較近,病理提示為腺癌。
  距離肛門5厘米以內的屬于低位直腸癌,傳統(tǒng)治療方法一般行開腹或者腹腔鏡輔助下直腸癌根治術。也就是說,在進行直腸癌根治術的同時,要被切除肛門,術后要永遠失去自主排便功能,而通過腹壁的造口排便,生活質量很受影響。
  朱女士和家人強烈要求保肛。該院肛腸外科團隊經術前充分溝通和準備后,成功為她施行了全麻下“經肛門聯(lián)合經腹(腔鏡)低位直腸癌根治手術”。除了腹部有5個穿刺孔創(chuàng)口外,腹部無其他手術切口,達到了根治目的,又保留了肛門功能。
  該院肛腸外科專家介紹,此項技術是當前國際上直腸癌外科治療的前沿和熱點,代表了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方向和直腸癌根治手術的最高水平。整個手術操作難度較大,目前國內僅有少數(shù)的幾家醫(yī)院能夠開展。
  相對于傳統(tǒng)手術,“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”操作的方向是逆向的,造成操作的空間感也相反,需要有非常熟悉的解剖和熟練的腹腔鏡操作基礎。
  另外,常規(guī)的腹腔鏡手術仍需做一個5厘米左右的腹部切口來取出標本,盡管創(chuàng)傷小,但腹部仍留有明顯的疤痕。該手術巧妙地利用肛門這一自然腔道取出直腸腫瘤,真正意義上做到了“腹部無刀疤”。對中低位直腸癌而言,從肛門直視下操作,可精確選擇直腸遠端切緣,更加便捷、可靠,大大地增加遠端切緣的利用率,真正做到超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功能。
  同時,該技術克服了常規(guī)腹腔鏡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局限,對于骨盆狹小、肥胖的患者優(yōu)勢巨大,能提供清晰視野、擴大操作空間、利于精細解剖。能有效預防切口感染、切口疝,避免吻合口張力高。
  因為手術創(chuàng)傷小、美容效果好,術后朱女士恢復順利,生活質量大大提高。